农业农村部力争5年内淘汰高毒农药,并力推实现登记超过15年的老旧农药周期性评价全覆盖。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将重点启动对登记15年以上的品种开展周期性评价工作。同时,农业农村部还将继续推进小宗作物用药登记。
高毒农药管控措施趋严
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多措并举”的原则,力争5年内淘汰高毒农药,并力推实现登记超过15年的老旧农药周期性评价全覆盖。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农化项目部经理唐艳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唐艳霞在农药行业耕耘5年有余,具有丰富的农药法规应对经验。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淘汰了六六六、滴滴涕等4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据唐艳霞介绍,目前农业上使用的在登记有效状态的高毒农药有10种,分别为涕灭威、水胺硫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灭线磷、氧乐果、磷化铝、克百威、灭多威、氯化苦。
农业农村部对高毒农药将采取更严厉的管控措施,我国正在使用的高毒农药,将依据风险大小和替代产品生产使用情况,将加快淘汰进程,以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唐艳霞告诉记者,目前涕灭威、水胺硫磷、甲拌磷完成了可行性论证,拟境内禁用并将于2018年退出;甲基异柳磷、灭线磷、氧乐果、磷化铝淘汰方案也已启动,将力争于2020年前退出;氯化苦、克百威和灭多威将力争于2022年前退出。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将重点启动对登记15年以上的品种开展周期性评价工作。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登记超过15年的农药品种有478种。农业农村部初步选定草甘膦、多菌灵等10种农药开展再评价,并力推其他登记超过15年的农药品种实现周期性评价全覆盖。
据悉,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农药的周期性评价,我国2017年发布的《农药登记管理办法》也正式将“对登记15年以上的农药品种组织开展周期性评价”纳入了法规范畴。唐艳霞表示,组织周期性评价主要是为了确保老的农药产品能符合不断发展的管理政策要求,达到最新的安全标准,其主要意义是评估老的农药产品是否出于此前技术限制或法规原因,而未发现其可能对人或环境产生的潜在危害性或风险性,以此来保障人类或生物、环境的安全。
唐艳霞告诉记者,根据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若发现已登记农药对农业、林业、人畜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有严重危害或者较大风险时,会采取撤销或者变更相应农药登记证,必要时决定禁用或者限制使用并予以公告等措施。
农药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加快淘汰高毒农药势必将对国内的农药企业产生影响,农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农药生产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将发生调整,农药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农化项目部经理唐艳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毒农药的禁用和淘汰是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中小企业会破产、倒闭并被淘汰出局,最终会使产能集中到实力和创新研发能力兼具的大企业上,并促使其调整产能,精简产品,并着手研发替代产品,这些影响是积极和正面的,并终将引导农药行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唐艳霞说:“农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经济,而这也是2017年颁布的新《农药管理条例》中对于农药企业的期盼。”
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目前重点支持研发高效、低风险、低残留农药,加快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绿色农药的登记,同时倡导实施农药零增长,这是未来农药生产企业需要考虑的发展方向。
唐艳霞建议,出于我国目前的环保压力以及国内外农药行业的竞争压力,农药企业目前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转变以及升级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增加自主研发力度,实现产品绿色生产、自主创新,拥有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内农药生产企业主要的困境是自主研发产品少,创新力较差,应对欧美国家登记壁垒知识欠缺,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弱;但是目前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农药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否通过“一带一路”,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药市场,既是农药企业的机遇也是挑战。
2017年发布的新《农药管理条例》首次加入了农药使用者违规使用农药的惩处条例,加强了农药使用者的责任,对于农药的合理使用有了较好的保障。唐艳霞表示,主管当局应加强农药法规的宣传,着重宣传新法规中对于使用者违规使用农药的惩处条款,以此来加强农药使用者的法规意识,来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农药;这样通过农药的终端正确使用能倒逼不合法的企业或是经营者来正规生产、经营农药;甚至能一定程度上杜绝网上泛滥的假农药。
小宗作物用药登记亟待进一步推动
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理念要从粗放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产业主要矛盾要从“有和无”向“优和精”转变,发展定位要从农药大国向农药强国转变。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小宗作物用药登记。
与动辄上千万亩种植规模的大宗作物相比,火龙果等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相对零散的作物属于小宗特色作物。由于小宗特色作物种类繁多,种植面积不大且较为分散,农药使用量有限,农药生产企业从经营利润上考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在这些作物上进行田间试验和农药登记,导致在小宗特色作物上的农药登记产品几乎没有。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种植户或零售店根据经验来超范围推广使用农药的情况非常普遍。
杭州瑞旭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农化项目部经理唐艳霞告诉记者,针对小宗特色作物登记用药短缺、登记困难、登记费用与产品经济收益不对等而导致企业不愿登记等情况,此前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从技术上组织专家制定了《小宗作物病虫群组目录》,同时从政策上通过组织地方农业部门、行业协会和农药企业联合实验,集中申报评审、缩短登记时间,双向并举来推进小宗作物用药登记。
几年来,我国共批准了特色小宗作物登记农药产品1000余个,茭白、草莓、芹菜、姜、蒜、藕等小宗特色作物上的用药登记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杨梅、猕猴桃、三七、铁皮石斛等“无药可用”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缓解。
唐艳霞表示,虽然小宗作物无药可用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像一些作物如山核桃农药登记数量仍为1个,火龙果、百香果、香芋农药登记数量甚至仍是零。因此也造成了当这些作物发生病害时,农民在无药可用的情况下会根据自身经验超范围使用农药,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农业部一直致力建立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长效机制,鼓励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同时地方省市纷纷出台小宗作物登记优惠政策。如山东省出台的小宗作物用药登记优惠政策,登记费用比较低,降低额度可达50%以上;登记时间缩短,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但这仅限于扩作登记,不适合首次登记。再如浙江省则编制了《浙江省特色优势作物农药登记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从2012年开始设立小宗作物农药登记财政补贴项目。到2020年,浙江省有望新增200个登记农药,届时,推广应用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次以上。
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