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Only Representative),又叫唯一代表,是为非欧盟企业全面开展REACH注册工作,承担欧盟REACH法规框架下进口商的责任和风险的服务机 构。OR对于企业的REACH注册工作非常重要,是其顺利完成REACH注册、贸易不受阻碍的保障。一旦OR的专业技术能力或机构稳定出现问题,则其所代 理企业的预注册、注册号等可能失效,到时候不仅贸易无法进行,甚至还可能遭遇被官方查处并罚款的风险。
预注册完成后,OR还需要做些什么?
为企业申请获得预注册号仅仅是OR的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其更多的工作职责在于:
(1)OR 要维持自身的长期稳定。为了维持预注册号的有效性,OR需要帮助企业完成预注册信息保管、吨位变更、企业名称变更、进口商询问答复、SIEF进展跟踪、欧 盟海关清关文件准备、REACH法规动态反馈、SDS传递、分类标签更新告知等一系列工作。这其中包括OR团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IT网络平台建设等, 以应对欧盟检查机关对于OR资质的高标准要求。今年7月,CIRS公司顺利地通过了HSA(爱尔兰健康安全局)的OR检查,我们展示了升级换代的RCUM 系统、全面的预注册文件以及我们在REACH注册方面的成功案例等,得到了OR资质审查机构的好评。
(2)OR 需具备完成正式注册的实力。预注册是为了赢得正式注册的缓冲期,最终目的是要完成注册。目前能为企业完成新物质、中间体、普通分阶段物质注册的OR寥寥可 数,而注册卷宗以及化学品安全报告(CSR)的制作,则需要在REACH法规领域钻研多年及拥有扎实化学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瑞旭技术相继取得了国内第一例 新物质注册、第一例分阶段物质注册、第一例CSR制作以及第一个帮助国外进口商完成CLP通报等傲人成绩,毫无疑问是国内REACH行业的拓荒者与领跑 者。
没有OR保证,企业会怎么样?
进入2010年以来,欧洲进口商的法规意识越来越强,导致瑞旭技术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国内企业的咨询电话:“我们已把预注册号提交给我们的欧洲客户了,但是 对方说这无法证明就是我们做的预注册,我们该怎么办?”对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预注册是由OR代表企业向ECHA(欧洲化学品管理署)提交的,在官方网 站上登记的都是OR的信息,OR在REACH法规的框架下承担了本该由进口商承担的责任,而非国内这些获得预注册号的企业。如果没有OR的担保和证明,国 内企业仅凭一个预注册号,是没办法完成海关清关和进口商责任豁免的。由OR制作并签署的“OR确认信”及“吨位涵盖证明信”,是企业使用预注册号的两大保 证。
今年4月,CIRS接到某预注册企业的希腊进口商紧急来电,告知货品被海关滞留,要求CIRS公司配合出具希腊海关要求的“吨位涵盖证明”以完成清关。该 进口商在此之前的几日曾写信至CIRS索要该证明,但由于未提供非欧盟制造商名称等详细信息而导致此事拖延。CIRS紧急联系该进口商和他的国内供应商, 获得相应信息后便立即处理,进口商才得以顺利完成了清关。也就是说,假如企业缺少了OR出具的相关证明,企业和进口商将会因货物的长期滞留而造成不必要的 重大损失。
上文所述的例子并非特例,这样的吨位涵盖证明信,仅在2010年前6个月内,我们就已经出具了将近300份,其中以德国、意大利和希腊为最。
为什么会存在维护费?
OR之所以要收取每年一定额度的维护费用,正是基于营运成本开支及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在预注册号维持这段长短不等的期间内,OR需要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给企业,而光凭预注册时收取的代理费,OR是很难维持欧洲公司和国内公司这两个服务机构的营运的。皮包OR (只有一个邮箱,而没有欧洲实体公司) 被查处后对企业预注册号的使用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因此,如果说预注册号是“手机号”,那么维护费就是最基本的“通信包年费”。
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收取维护费是REACH服务行业内一个非常基本和普遍的现象。国外一般称为OR身份的维持费,报价高的可达1000欧元/年/物质,国内的收费则在1000-5000元/年/物质不等,可见国内OR的收费要远低于国外的代理机构。
有的OR号称“不收维护费”?
做完预注册就退出REACH服务市场的OR(只留一个邮箱的皮包OR),无法提供后续服务,也无法应对OR资质检查,这样的OR自然不会收取维护费。
另 外,有的OR并非使用“维护费”这个名义收取费用,而是通过“OR资质维持费”,“供应链管理服务费”或者“某某平台使用费”(类似CIRS提供的 RCUM系统)等名义收取。也有的OR不收年费,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收取服务费,比如出具一份吨位涵盖证明收一次手续费,修改吨位收取一次手续费等等。
收费的名称和费用大小可以不同,但是实质上能够提供服务的机构,没有一个是真正完全免费的。作为服务机构,如果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试问这个机构如何生 存,其服务质量又如何保证?现在市场上不乏某些OR打着绝不收取维护费的名义吸引客户注意,而在后续过程中不断推出不同名目的费用,等到企业费尽周折转换 了资质权威的OR后才大呼上当,不仅没有节省开支,更增添了更换OR的繁琐手续。